【中新社】國事訪問 | 三峽集團董事長: 打造世界級清潔能源走廊,貢獻脫貧攻堅“硬核”力量
幾天前,三峽集團白鶴灘水電站左岸地下廠房最后一倉混凝土澆筑完成,標志著這個全球在建最大水電站地下廠房封頂。
白鶴灘水電站建成后,將與目前在建的烏東德、已全面投產發電的向家壩、溪洛渡水電站,及此前建成的三峽、葛洲壩水電站一起構成一條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
在當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沖刺的關鍵階段,作為國家重大工程,這條特殊的“走廊”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如何幫助地方持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三峽集團董事長雷鳴山近日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江上的這六座巨型水電站投資大、帶動力強、綜合效益巨大,可謂“國之重器”。它們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的“硬核”力量,也是三峽集團助力脫貧攻堅的獨特優勢。
采訪實錄節選如下:
國是直通車:三峽集團如何發揮國家重大工程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國家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雷鳴山:三峽集團因三峽工程而生,在管理運行好三峽工程的同時,三峽集團溯江而上在金沙江下游投資了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四座世界級巨型水電站。
四座巨型電站總裝機4646萬千瓦,相當于“兩個”三峽工程,總投資約5000億元,這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的“硬核”力量。
這些國之重器,一是綜合效益巨大,二是帶動力強,三是推動西部大開發后勁足,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綠色增長引擎,也是三峽集團助力脫貧攻堅的顯著優勢、獨特優勢。
可以說,對經濟欠發達的水電庫區來說,一座座巨型水電工程,本身就是一個個規模巨大的扶貧工程。
國是直通車:具體而言,三峽集團如何通過金沙江下游四座巨型電站的建設,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等條件?
雷鳴山:金沙江下游四座梯級電站建設征地范圍涉及云南、四川兩省9個市州35個縣(區)。庫區縣在水電開發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淹沒影響的縣有15個是貧困縣。
△8月19日,正在建設中的烏東德水電站洪水出庫。中新社記者 繆超 攝
水電開發主要起到了六個方面的效應:
一是大幅改善了庫區的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從實物指標復核調查情況來看,四座電站淹沒影響的公路,許多都不滿足等級公路的要求,路面結構較差。實施階段,等級公路均按照最新國家標準進行規劃復建,非等級公路全部硬化。
二是大幅改善了庫區的教育醫療條件。淹沒前,庫區學校和衛生院的條件薄弱,絕大部分學校醫院硬件設計差,不滿足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要求。實施階段,全部按照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要求進行規劃設計、遷建。
三是幫助庫區各縣招商引資。利用三峽集團這個平臺,牽線搭橋支持庫區各縣赴沿海省市招商引資。
四是開展庫區產業幫扶工作,經國家部委同意,在發電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基金,專項用于庫區產業幫扶和環保水保。
五是為當地帶來大量稅收。在電站建設期間,給庫區各縣增加了大量建安稅、教育費附加、耕地占用稅、森林植被恢復費等有關稅費收入;蓄水發電后,新增巨額增值稅、所得稅、庫區基金及水資源費等。
六是移民安居條件顯著改善。通過移民遷建,移民房屋從土坯房、磚瓦房變成磚混結構、框架結構房,移民住房安全性、舒適性得到顯著改善。規劃遷建的道路交通、客貨運碼頭、供水、供電、通信、廣播電視、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專項復建工程,均根據新的移民政策、規范、行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同時兼顧地方發展考慮。新遷建的城集鎮布局科學,配套齊全,功能完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國是直通車:可否結合在建的烏東德和白鶴灘水電站,具體談談其對區域經濟帶動、支撐作用?
雷鳴山:目前在建的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投資約2700億元,工程建設期可拉動川滇兩省GDP增長超過8500億元,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超過60億元,拉動直接就業人數超過80萬人,間接就業人數超過50萬人。
電站建成后每年可新增區域電力增加值超過340億元,增加地方財政收入28億元。
以烏東德水電站壩址所在地為例,自2011年籌建以來,右岸云南省祿勸縣烏東德鎮2017年底GDP翻了兩番,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100元提升至近9000元;四川省會東縣烏東德鎮財稅收入從2009年150萬元提升至近3500萬元,農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從3100元提升到12000元。持有電站部分股份的川滇兩省,今后每年還可分享穩定收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財力支持,對庫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關鍵支撐作用。
國是直通車:作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投資力度最大的央企之一,三峽在脫貧攻堅戰當中還承擔了哪些責任?
雷鳴山:三峽集團的扶貧工作點多、面廣、戰線長。
國家級定點扶貧我們就有4個縣,這個在中央企業數量已是比較多的。
除了承擔定點扶貧任務外,三峽集團還積極參與援疆援藏援青,認真做好與水電主業相關的庫區移民幫扶,其中僅金沙江庫區我們就幫扶了35個縣(市、區)。
2016年,三峽集團還主動請戰,投入36億元幫扶云南怒族、普米族、景頗族和四川涼山彝區彝族脫貧攻堅,涉及兩省7個市州29個縣(市、區)。
三峽集團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超過85億元,2016年以來年均投入超過14億元;累計委派扶貧掛職干部近百名,目前奮戰在扶貧一線的掛職干部有26名;做到了真情投入,真抓實干。
目前,三峽集團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四個定點扶貧縣已全部脫貧出列,精準幫扶的云南普米族和景頗族已經實現整族脫貧,云南怒族和四川涼山彝區彝族具備整族脫貧條件,三峽庫區和金沙江庫區移民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
國是直通車:在這個過程中三峽有哪些獨特的經驗和做法?
雷鳴山:首先是有針對性地補短板,“一縣一策”,精準幫扶。比如在定點扶貧的內蒙古巴林左旗,新建結核病醫院,解決地方病的問題,同時還大量建設鄉鎮衛生所。笤帚苗種植是巴林左旗的傳統產業,但主要是提供原料,附加值低,我們在當地建起了掃帚生產基地,促進特色產業深加工。
此外,對于金沙江下游水電及新能源開發,正在研究建立以股權為紐帶,與地方政府共享收益的機制。當地可以將資源轉化為股權,持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樣一來,企業與地方也能從被動的扶貧脫貧關系,變為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體。這無論對企業后續發展還是地方經濟的持續增長,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