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駐村書記的4個綽號
本網訊(金文霞)駐村書記何許人也?三峽集團湖北能源派駐精準扶貧、脫貧幫扶村——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都鎮灣鎮高橋村的駐村第一書記趙建華。
駐村6個年頭,在清江隔河巖庫區,一個總面積 17.82平方千米、生活著492戶2015?人的土家族邊遠高山村莊,村民們更愿意用4個綽號代替“趙書記”這個“官名”。
山寨“彌勒佛”
“堅決不行!”趙書記板起臉。2015年底駐村不久,?面臨一筆“巨款”——湖北能源每年向高橋村投入的50萬元幫扶資金,有村民提議將這筆錢平均分給貧困戶,算下來一戶兩千多元。平常趙書記可不似這般金剛怒目。一米七四敦厚的身材,圓嘟嘟的臉上?總是笑瞇瞇,一口地道長陽方言,一副熱心快腸,一尊活靈活現“彌勒佛”。
貧困戶嚴昌軍腿部殘疾,靠一只小鐵皮漁舟在清江庫區捕點“水貨”?養家。趙書記入戶時發現他家房前屋后的李子、桃子和尚未成熟的柚子掛?滿枝頭,滿坡“山貨”無人采摘。看到的收入不能變現,趙書記心焦,立即在朋友圈發出呼吁,近20人將其所有鮮果,捕撈的魚蝦收了個干干凈凈, 變成現金。
貧困戶王興山,高橋村5組最邊遠高山上的村民,兒子在中國地質大?學上學,靠他養羊、養豬、就近打工供讀,因為身體不好,曾突發疾病倒?在家中,3天后才被上山砍柴的村民發現。趙書記了解情況后,主動把他納入資助對象,直至大學畢業,2018年他兒子考取本校研究生,不屬促進會?助學對象,趙書記又與村班子商量,從村光伏發電收入中解決一定生活補助,同時將他調入集中安置房,安排到村勞動服務公司打工,年收入15000元左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滯留外地村民急需援助,48歲的七組村民?龔明桂,本就罹患癌癥,又在湖南打工工地意外受傷,一個月來不能走路,?無法回鄉,他愛人李美元心急卻無招,小年夜將電話打給趙建華,趙建華連?夜幫忙聯系當地勞動仲裁部門,解決就地治療;54歲的貧困戶四組村民鄧連?東被困武昌火車站近一個月,被志愿者發現,網上公開視頻,在武漢工作的?侄兒聽說是高橋村的,趕緊通知三爹趙建華,趙建華迅速與村、鎮聯系,并?請侄兒幫忙求助武漢朋友解救,被送至社區托管,又覓得一份工作。
不過,對人總是笑瞇瞇的趙書記與村民有個約定,來找他,一定要面?帶微笑。他認為微笑是最起碼的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哭哭啼啼地來,?開開心心而返的;也有打打鬧鬧地來,平平和和而歸的。
才富“搬運工”
“村干部真厲害!”2018年9月26日,一位羅馬尼亞客人用蹩腳中文大贊高橋村28歲村官鄭松格。當時,鄭松格正隨同鎮領導接待國際貿易客人。鄭松格是高橋村人,原本在菲律賓工作,為何突然返鄉?只因收到一?份《鄉親邀你回村參加美麗高橋建設》倡議書。這正是趙建華的杰作迎新也送舊,趙書記是人才“搬運工”。連續3年,村班子成員陸續有人考上公務員,也有人調走。老而乏力的高橋村兩委班子漸漸活起來。
搬來人才的目的是搬來財富。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可選準一個適宜村情民意、又能為民增收、充實村級集體收入的產業談何容易?趙書記到處取經問道。他了解到省直一個扶貧工作隊在長陽磨市救師擔保8萬元低息貸款。
趙建華察看瓜蔞種植基地(金文霞?攝)
趙建華走訪村民劉志錦的茶廠(金文霞?攝)
口村推行瓜蔞種植,已成功種植800多畝。能不能在高橋村試種?趙建華帶領?村班子赴湖北省最大的瓜蔞種植基地利?川學習觀摩。最終湖北能源投資20萬元, 引進風險不大、技術含量不高、適宜高?橋生態環境的瓜蔞種植技術入村,成立?長陽金蒂源合作社,負責該產業的規范?管理。2019?年春種秋收,村民就近務工?種植瓜蔞增收9萬元,土地租賃收入1萬元,讓34個貧困戶受益。
除了瓜蔞,湖北能源還和國家電網?合作建立了光伏扶貧項目。眼見?4000?畝?茶園管理不善、效益不佳,趙書記與村?班子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幫助村里引入?專業公司,合建“綠山窩茶葉專業合作?社”,精心培育的“致富帶頭人”劉志錦 拓展茶廠規模,沒有資金渠道,他與村?兩委班子商量,以村名義向農村信用社
2019年,村集體收入在全鎮26個自然村中名列第二,躋身全縣154個自然村第20位。困難“接盤俠”村里日常雞毛蒜皮的事不少,棘手難辦。
“為什么村里經常來那么多人送米送油,怎么沒我的份?”有一天上午,住在村委會旁邊的三組84歲老漢李良成,撐著拐杖顫顫巍巍爬到趙書記3樓的辦公室。他不是貧困戶,沒有幫扶人,趙書記耐心解釋,又個人買了米油給他送去,安撫老人的心。
二組貧困戶劉光蘭家得到一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政府擔息1萬元貸款,?硬是要挪作修房之用,三番五次找到趙書記簽審。趙書記不能違反政策,?但又不得不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就與村班子商量,貸款用于發展養豬和擴大茶葉種植面積,修繕住房另幫他找到渠道。
2019年,全縣脫貧攻堅摘帽?新舉措——危房改造,貧困戶劉?光明與其父兩棟住宅均在此列。?他長期在外打工,村干部常與他?電話聯系不上,村、鎮做了許多?工作無果。面對這個“老大難”, 趙建華再次當了“接盤俠”。12點15分,正是午飯時間,電話應該在身邊,趙建華試探性撥過去,通了!連忙介紹身份,說明意圖,電話居然沒掛。這個電話?讓他對趙書記產生信任,不僅連續接了幾個電話,還約定見面時?間。到時趙書記專門開車接他進?村,落實了兩棟房子維修,使高橋村危房改造進度在全鎮26個村 中排名第二。考慮他仍屬建檔立卡貧困戶,女兒還在上大學,恰?村光伏發電利潤分配中有一項在 校大學生幫扶政策,趙書記與村兩委班子商量,把他女兒調進資助對象中。
趙建華(中)入戶走訪樂呵呵(金文霞?攝)
趙建華(中)與村班子成員 在高橋村村委樓前留影(金文霞?攝)
行路難,是 2015年趙建華剛駐村時的切身感受。當他聽說土地坪一位?老婆婆自駕鐵皮舟收農作物,登舟時,舟離岸人落水,馬上提議最先在土?地坪庫區援建一座便民公路橋。2016年,湖北能源投資40萬元的公路橋建?成,解決了村民多年生產生活出行困難問題。隨后,綜合整治村原有主公?路13千米。由于駐村幫扶工作成效顯著,地方政府將國家幫扶政策向高橋村傾斜,硬化村公路28千米,各組、集中居民區均通水泥路……2020 年夏日,將迎來高橋村交通幫扶的“高光時刻”,一座耗資3800萬元、241米長的峽洞巖公路橋正式開工。
駐村“苦行僧”
“新車進來變壞車。”與趙建華搭班子的胡興桂心疼趙書記的車。高橋村屬典型高山村,沒有一塊大于籃球場的天然平地,高差達千米是常態。?進村的山路險峻曲折,從宜昌到村里要走3個多小時。看得見的房舍、江水,行到跟前,卻要繞無數圈,沒有車,寸步難行。單位實行了車改,工作隊沒有配置公車。?臨入村前才?提到的?一輛30多萬的樓蘭?被他開進了?村。初來時,村里道路破?敗不堪。山高坡陡,?車胎與地面?摩擦時?常冒出濃濃黑煙。
趙建華正在做工作筆記(金文霞?攝)
? ? ? ?行路艱辛又充滿危險。剛入村不久的一個夜晚,趙建華和隊友趕回長陽參加駐村工作隊員培訓,因道路不?熟,經過一個彎道時右后輪駛出路面,后支架在水泥路沿上發出巨大聲響?和顛簸,車輪懸空近20米后返回路面,停車用手機照明燈一看,深不見底,流水聲聲。待返村路經此處,再看時足有20米深,路沿破壞痕跡猶存。 工作生活條件再艱苦他都能克服,而病痛對于五十多歲的人來說,卻是不小考驗。2016年8月,趙建華突然尿道結石發作,劇痛不已,由隊友護送回宜昌就醫,手術住院一周,出院第三天,他就在夫人的指責聲中驅?車返村。2017年9月,他陪同光伏發電現場檢查,午時的強光和汗水讓人?睜不開眼,拍照時左腳腕扭傷,他強忍疼痛硬撐到3天后的周五下午才返?回宜昌,但腳已腫得不能行走,次日是外甥背著他去就醫的,3天后剛能行?走就又入村了
? ? ? ?駐村6個年頭,高橋村早已成為宜昌市首批“貧困村出列、貧困戶銷?號”村,工作隊成為湖北省“工作突出的工作隊”,趙書記成為“工作突出的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