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動西北“小九寨”好風光
以“滿格”電力書寫富民好文章
摘 ?要:三峽能源寧夏分公司緊扣涇源縣“生態涇源、綠色發展”定位,充分發揮企業主業優勢,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幫扶舉措,走出了一條“理念、人才、資金、技術、項目”多方位導入的鄉村振興幫扶路,以實干實踐彰顯央企責任與“三峽力量”,樹立了有情懷、負責任、有擔當的中央企業形象。
關鍵詞:社會責任 綠色經濟 ?賦能? 鄉村振興
一、案例背景
涇源縣位于六盤山東麓,是寧夏的南大門,因涇河發源于此而得名,全縣轄4鄉3鎮96個行政村,總人口1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35萬人,占90%,回族人口9.28萬人,占80.7%,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氣候呈“春寒、夏涼、秋短、冬長”的特點,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寧夏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森林水源涵養地,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和西北的“小九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冒雨到涇源縣楊嶺村視察脫貧攻堅工作時指出:“一個村子建設得好,關鍵要有一個好的黨支部”“要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農村不能比城市差,基本公共服務要一樣”。立足涇源縣區域面積、人口總量、經濟體量偏小和承載力有限實際,三峽能源寧夏分公司聚焦主責主業,結合當地經濟狀況和資源優勢,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探索振興路子,扎實辦好為民實事,持續深入推進“黨建共聯、陣地共建、資源共享”,輻射帶動全縣產業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添翼賦能,以實干實踐彰顯央企責任與“三峽力量”。
二、實施舉措
(一)共聯共建共享,黨建聯盟架起三峽“連心橋”。大灣鄉楊嶺村位于涇源縣北端,轄4個村民小組327戶1250人,有豐富的生態旅游和紅色資源。近年來,楊嶺村黨員群眾牢記領袖囑托、矢志感恩奮進,扎實開展黨建引領鄉村治理5A級示范村創建,曾經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的貧困村,現已發生巨變,成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鄉村振興推進到哪里,黨的旗幟就飄揚在哪里,黨員群眾在哪里,陣地就建在哪里。三峽能源寧夏分公司深知黨建引領的重要性,圍繞解開發展癥結,找準發展路子,立足楊嶺村紅旅資源豐富實際,投入11.6萬資金用于楊嶺村“兩山理論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解決楊嶺村黨費經費緊缺困境,為培樹“紅色楊嶺·振興先鋒”黨建品牌助力。以“組織共建、陣地共筑、困難共幫、產業共扶、文明共促”為重點任務,寧夏分公司掛牌成立黨員學習教育基地,深入開展企地支部結對共聯共享共建活動,組織職工參加“牢記領袖囑托·凝聚奮進力量”第四屆楊嶺鄉村文化旅游節,通過抓黨建聚合力、強基礎促發展,不斷建強雙方戰斗堡壘。同時,以“紅色教育基地”為中心輻射帶動產業經濟發展,楊嶺村打造了集教育培訓、采摘賞花、休閑度假、民俗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新業態,眼見青山流“金”、綠水淌“銀”。“綠油油的玉米地兒,一片連一片兒;楊嶺的喜事兒,一件又一件兒……”《楊嶺喜事兒》唱出了楊嶺村日新月異的生活新圖景、唱出了楊嶺村老百姓加快發展、振興鄉村的堅定信念,也唱出了支部結對共建結出的豐碩成果。綠樹陰濃夏日長,六盤山下,宜居宜業的美麗楊嶺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二)用心用情用力,暖心實事發出三峽“好聲音”。涇河源鎮冶家村地處六盤山下,涇河南岸,距離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和老龍潭景區僅1.5公里,一個曾經依靠外出打工維持生計的小村子,倚靠獨特的區位優勢,通過經營農家樂,發展旅游產業,幾年間,在綠樹懷抱間有了一座座干凈整潔、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入夏,涇源縣進入一年最美時光,涇河源鎮冶家村便在這被濃稠綠意肆意渲染的清幽中吸引著八方游客,但自2005年冶家村發展農家樂經濟至今已經過近20年,電路、設備早老化問題成了困擾農家樂經濟發展的的硬件難題,在了解到情況后,寧夏分公司立即成立“志愿服務小分隊”,派出31名志愿者,分4隊赴16戶村民家開展用電隱患排查、電力線路改造、老舊電氣設備更換等工作,按照“全覆蓋、零死角、重實效”的原則現場“就診”室內線路和家用電器,拆除舊導線、拉線、緊線,有條不紊地完成著一道道工序,竭力為村民消除了安全隱患。同時,利用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宣教活動,深入淺出的講解居家安全常識、交通安全常識、現場應急救援和安全逃生等內容,并組織開展了心肺復蘇、滅火器使用和滅火毯使用等“實戰化”操作,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做好一件事不難,難的是堅持把一件事做好。志愿者辛苦勞作的背影在冶家村綠水青山、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的美麗畫卷上落下了獨屬于三峽人的一抹色彩,發出了擲地有聲的“三峽好聲音”,用實際行動彰顯了大國央企職工擔當盡責的好形象。
圖1 冶家村志愿者活動
(三)善作善為善成,綠色產業講出三峽“好故事”。在傳統的紓困解困、強弱結合企地合作模式基礎上,寧夏分公司更加聚焦“雙向奔赴”、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合作,而三峽能源“為綠色生活賦能”的理念與涇源縣“生態涇源、綠色發展”定位及涇源人民對綠水青山的期盼不謀而合。寧夏分公司立足涇源縣產業體系發展所需,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在涇源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與涇源縣人民政府簽訂了《涇源縣共享儲能及風電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在大灣鄉投資建設共享儲能項目,通過將電能存儲轉換釋放,實現用電負荷的削峰填谷,即用電負荷低谷時段對電池充電,用電負荷高峰時段將存儲的電能釋放,項目建成后每年調峰可以達到300余次,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保障用電穩定提供有力支撐,以“滿格”電力為涇源縣綠色經濟發展筑牢了“底座”。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很多的就業崗位,實現企地合作“1+1>2”的效應,為更好實現“雙碳”目標釋放出更大的振興新動能。
三、取得成效
一是提升了治理能力。通過開展“共聯共建共享”黨建聯盟,黨建聯建工作不斷扎實深入推進,帶動楊嶺村深挖生態旅游和紅色資源,探索出集教育培訓、采摘、餐飲、露營等的農旅融合發展新模式。楊嶺村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區先進基層黨組織、農業農村部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
二是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在儲能電站建設及維護中,寧夏分公司建立租地用工長效增收機制,優先雇傭當地村民參與務工,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和農民增收。
三是提升了黨建工作質效。通過“黨建共聯、陣地共建、資源共享”的黨建聯盟模式,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走過的路,組織干部群眾到教育基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愛國教育”“廉政教育”等專題教育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同時沿線參觀“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領悟“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干部群眾的干事創業激情,助推寧夏分公司在黨建特色品牌創建、創新課題研究、風電項目資源獲取等方面高質量發展。
四是助力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建設儲能電站,能有效優化能源結構,提高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和靈活性,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促進地方綠色發展,為當地提升可再生能源能力比例添加新動力。
四、經驗啟示
一是彰顯央企擔當才能提升企業形象。時代是出卷人,也選擇答卷人。實事證明,只有始終心懷“國之大者”,與國同行、為國擔當,高質量履行社會,才能成為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企業,才能大幅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品牌影響力和組織凝聚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是因地制宜發展才能助力鄉村振興。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把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和發展優勢才能不斷增強內生發展能力。我們要深刻認識中央企業的使命擔當,始終聚焦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將地方發展所需與三峽集團優勢相結合,探索創新幫扶模式,投入真金白銀,傾注真情實意,做到真抓實干,助力幫扶地區產業興旺。
三是堅定人民立場才能凝聚強大力量。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清潔可靠的綠色電能,打造綠水青山的綠色生態,聚焦職能職責,主動擔當作為,為滿足人民對美麗中國、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續奮斗。
五、工作展望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方明所去。下一步,寧夏分公司將繼續發揮在清潔能源等領域的顯著優勢,打造“新能源+鄉村振興”全產業鏈,助力涇源縣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新能源+”產業品牌,實現企地良性互動和共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