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劉波 唐巍)蜿蜒奔騰的金沙江,滋養了兩岸世代繁衍生息的百姓,是兩岸百姓心中名副其實的母親河。然而,在金沙江穿流而過的眾多地區中,涼山州因特殊的歷史、地理、自然原因,長期以來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態,是我國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典型代表地區之一。
三峽集團自2004年大規模開發金沙江下游水電資源以來,在建設運營電站的同時積極履行央企社會責任、回饋社會。特別是自2016年以來,三峽集團進一步履行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以真情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干助力涼山彝區脫貧攻堅,在“十三五”期間每年支持四川省4億元、共計16億元幫扶資金,重點用于支持涼山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做夢都不敢想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
馬處哈三峽新村
“精準扶貧‘瓦吉瓦(好得很)’, 共產黨‘卡沙沙(非常感謝)’……”60多歲的阿土瓦以搬進自己敞亮的新房時,非常激動。
阿土瓦以搬遷入住的新房位于涼山州雷波縣莫紅鄉馬處哈三峽新村。之前老人一直住著低矮潮濕陰暗的土坯房,做夢也沒想到如今能住上小洋房——新房樓上樓下墻壁雪白,客廳燈光明亮,室內還配備了沙發、茶幾、衣柜、電飯煲等家具家電。
馬處哈三峽新村是三峽集團在雷波對口幫扶的貧困村之一,用于集中安置雷波縣莫紅中心鄉馬處哈、九口、達覺3個貧困村138戶村民,共646人。
這3個貧困村共有村民438戶202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45戶1565人,貧困發生率在65%以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無三尺平,出門就爬坡”是這3個村的真實寫照,村民出行難、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群眾住房均為D級危房,經濟嚴重滯后,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以前我們都住在大山上,村民住的全是清一色的土坯房,大多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住房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房間內陰冷潮濕,蒼蠅、蚊蟲亂飛,衛生條件極差,并且房屋建設不合理,客廳臥室共用,人畜混居。”達覺村黨支部書記額其爾日說。
為幫助這3個貧困村老百姓徹底擺脫困境,雷波縣決定以易地扶貧搬遷為抓手,在聯系領導、聯系單位、對口幫扶單位的關心、重視和傾情幫扶下,對馬處哈、九口、達覺3個深度貧困村整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在100公里外、地形相對平緩的汶水鎮太平樓村流轉土地683畝,采取統規聯建的方式,安置了3個深度貧困村的困難村民,共同組建了馬處哈三峽新村。三峽集團作為對口幫扶單位之一,投入幫扶資金用于馬處哈三峽新村集中安置點建設和后續產業發展。
如今的馬處哈三峽新村的房子都是磚混結構,布置錯落有致。房屋建筑富有彝族民族特色,樸素實用。為尊重彝族百姓生活習慣,房前屋后還留足了小菜園。同時,房屋功能分區設計合理、完善,有獨立的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等。
“我活了大半輩子,連做夢都不敢想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村民石扎所哈激動地說。在得知三峽集團捐贈大筆資金為他們修建新房后,石扎所哈老人激動地說:“卡沙沙,卡沙沙三峽。”
新村道路和路燈
從泥濘小路到寬敞大道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在眾多貧困地區,道路等交通基礎設施成為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關鍵性制約因素。馬處哈、九口、達覺彼此相鄰的3個貧困村坐落在大山深處,村內海拔從610米攀升到2700米,地勢陡峭險峻、地理條件險惡、交通條件極其落后。對外交通不便成為3個貧困村發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為了徹底改變落后的交通條件,三峽集團在集中搬遷安置點規劃建設之初,就將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放在了首要位置。統籌整合三峽集團等對口幫扶資金,新村新修了通村公路2.3公里,通組路1.7公里,入戶路5.4公里,實現道路通村到組達戶。
“之前住在高山上,下山購買生活物資、看病和上學,走的全是泥濘小路,往返一趟就得花費七八個小時,出行相當困難。現在好了,搬過來后,道路寬敞,車子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辦什么事情都變得便利了。”村民馬呷且說道。
同時,由三峽集團捐贈的 “太陽能+風能路燈亮化工程”也為新村帶來了改變。每當夜幕降臨,200盞路燈自動亮起,照亮整個山村,讓村民夜間出行更加便利。
晚上8點多,三峽新村村委會旁的籃球場熱鬧非凡,四周的路燈將整個球場照得通亮,村民們正在籃球場上激烈地比賽,球場外圍的觀眾不斷地為他們加油助威。若非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這樣的場景會出現在一個遠離都市的小山村中。
因地制宜“富民業” 提高“造血”能力
新村房屋整體風貌
易地搬遷只是手段,脫貧致富才是最終目的。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增強當地產業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搬遷過后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為切實提高馬處哈三峽新村“造血”能力,三峽集團和當地政府為新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傾入了大量的心血。
新村肉兔產業
三峽集團利用定向產業幫扶資金,扶持村民發展肉兔養殖,目前全村肉兔養殖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寬敞明亮、通風良好的圈舍里,數百只肉兔在籠子里蹦蹦跳跳地撒歡,致富帶頭人馬以且看在眼里,樂在心里。他盤算著,初期投入200只母兔,一年就能出欄3000只,扣除人工、草料、設備維護等養殖成本,可為新村的貧困戶人均增收約320元/年。由于目前投入養殖的圈舍面積不到一半,等后期全部投入使用后,人均增收還可以翻番。
在談到新村肉兔養殖產業時,馬以且說得最多的是對三峽集團的感激。當初,村里讓他牽頭搞肉兔養殖管理時,他覺得那是不可能做好的事情。以前在老村養的都是豬、牛、羊,肉兔連見都沒見過,更別談規模化養殖了。三峽集團得知情況后,立刻聯系了成都的專業養殖公司,將村里的管理人員送到公司進行培訓學習;提供的幫扶資金,一部分資金用于購買200只種兔,剩余部分用于購置兔籠、自動化投食喂水裝置、草料加工設備等配套硬件設施。“有了規模化養殖的專業技術和啟動資金,我們就有信心了,干勁也就更足了。”馬以且說。
“扶志扶智”激發內生動力
三峽集團在涼山彝區援建幫扶中,還聚焦“扶志”和“扶智”,組織開展三峽娃娃行之宜昌暑期夏令營、貧困大學生助學、扶貧基層黨務干部培訓、涼山州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等黨建扶貧、教育扶貧和勞動力轉移扶貧專項活動。上述活動激發了貧困青少年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提升了貧困人口勞動就業技能,提升了基層扶貧干部的黨性認識和業務能力,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根據三峽集團與四川省簽訂的《支持四川涼山彝區脫貧攻堅合作協議》,從2016年開始,三峽集團與省、州市、縣各級黨委政府一道,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深入實施安居住房、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四大工程,累計撥付四川省脫貧攻堅資金12億元。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三峽新村80個,新建住房6344戶,住房功能改造7123戶,危房改造6841戶,完成農田水利、飲水安全、供電設施項目114個,完成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項目89個,培訓貧困家庭勞動力8252人,資助貧困家庭大學生839人,惠及貧困人口約7.5萬人。
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克最后堡壘、奪取最后勝利的關鍵階段,三峽集團正在與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一道,擼起袖子、背水一戰,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新時代的硬仗。
發布日期:2019年0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