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三峽同行——萬安縣一位中學教師的三峽情緣
本網訊(喻清卿)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在精準扶貧中具有基礎性、根本性和保障性作用。三峽集團始終把教育扶貧擺在優先位置,把教育扶貧作為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根本舉措,通過“扶教育之貧”和“依靠教育扶貧”兩維著力,積極探索輸血與造血、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的精準扶貧模式。在定點幫扶江西萬安縣的16年多時間里,三峽與萬安縣的一位中學教師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事跡也成為教育扶貧的一個典范。
一所地處江西省中南部的中學,一家中央企業,看似毫無關聯,卻因為一段助學幫扶,有了一個長達16年的動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正是現在江西萬安縣彈前鄉彈前中學的化學老師許容賓。
時間倒回16年前,由于父親早逝,母親不得不遠赴廣東打工養家,留下年邁的奶奶和許容賓兄妹二人在家艱難度日。
這一年,許容賓11歲。
面對學費和生活費的雙項開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壓力。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一封來信給許容賓帶來了新的希望,來自三峽集團的趙叔叔,承諾將每學年資助300元,幫助他完成學業。
這筆錢就像一陣及時雨,不僅為許容賓解決了學習中遇到的很多困難,更讓他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和關愛,也逐步認識了這家愛心央企——三峽集團。
為了關心孩子、幫助孩子更好成長,2006年三峽集團舉辦了首屆“三峽娃娃行”活動,邀請三峽集團教育幫扶的各貧困地區的孩子走出大山、放飛夢想,許容賓正是其中一員。
這一年,許容賓14歲。
他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了首都北京,親眼目睹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許容賓在心中埋下一顆夢想的種子:我要走出大山,我要去看外面的世界。
依靠來自三峽集團的教育捐助,許容賓順利完成初中學業,生活的艱辛讓許容賓更加懂得知足和感恩,他勵志發奮圖強,終于考上大學,成為了村里的驕傲。
四年的大學生活充實而緊張,臨近畢業,留在許容賓面前的有兩個選擇:留在城市或是返回家鄉。
許容賓幾乎沒有猶豫地選擇了后者:回到母校成為一名代課老師。他說,自己的成長離不開三峽好心人的幫助,更離不開社會的關愛,自己要將這份愛繼續傳遞下去。
攝影:喻清卿
2018年暑假,三峽集團再次舉辦“三峽娃娃行”活動,許容賓沒想到自己又一次被三峽集團選中,以帶隊老師的身份參加活動。
這一年,許容賓26歲。
時隔12年,當許容賓站在三峽大壩壩頂,目睹大壩泄洪時的壯美景象,聽著耳邊響起的轟鳴聲,看到孩子們歡樂的笑臉,他思緒萬千。
“時間在變,我也在變,三峽傳遞的溫暖卻始終沒變。”許容賓說,他一定要將自己與三峽的故事講給更多的孩子聽。
后記
如今許容賓已經成長為彈前中學骨干青年教師,并擔任彈前中學扶貧工作的負責人。在這場遍及全國的精準扶貧戰役中,許容賓代表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曾經受惠于國家幫扶,如今又投身于此,將心中小愛化為大愛,給予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他的故事,正是三峽集團多年來履行扶貧幫扶責任的最好注腳之一。